2010年1月26日 星期二

(學習)人見人愛的華麗社交 / 分享 by 佩宜 藍鑽


人見人愛的華麗社交


你還在想著如何恭維、讚美別人這種70年前的老梗了嗎? 
全球暢銷書作者、同時也是當今最受歡迎的人際溝通專家與顧問-莉兒.朗蒂,教你如何運用「情緒預測(EP)」輕易抓住別人的心,讓你在人際關係中無往不利!


莉兒.朗蒂
當今最受歡迎的人際溝 通專家與顧問。她創辦「喝采」(Applause Inc.)公司,並經常為《財星(Fortune)》雜誌前五百大企業主管授課,幫助他們成為更優秀的溝通專家。她也是兩本全球暢銷書《人見人 愛》(How to Make Anyone Fall in Love with You)與《與人無所不談》(How to Talk to Anyone)的作者。






---



作者運用一種經過神經科學與心理學驗證的新武器:情緒預測(Emotional Prediction,EP)來看穿並預測他人情緒,輔以簡單的方法讓讀者可以運用自如,讓人輕鬆悠遊於各種社交場合,粉碎阻擋你事業發展的無形障礙。


實驗室春秋

  你陪同一位精神病學教授走進一間實驗室,看到兩名男子坐在躺椅上,全身上下一絲不掛,只有臉上掛著尷尬的笑容。教授好心丟給兩人各一條毯子,然後跟你解說今天的實驗。
  教授說:「這兩位男士在同一家跨國企業工作。一位是執行長,擁有和樂的家庭、忠誠的員工與仰慕他的朋友。他經濟寬裕,可以盡情享受生活,照顧自己關愛的人,甚至大手筆捐助慈善機構。」
  「另一位是清潔工,也是一個品行正直的好人。然而他的人際關係相當失敗,朋友少之又少,而且經濟相當拮据。」
  「親愛的同學,請你告訴我,這兩人哪一位是執行長,哪一位是清潔工?」
  你仔細端詳兩位仁兄,實在看不出多大差別。他們的年紀、體重與膚色都相去不遠;如果聰明才智會寫在臉上,那麼兩人在這方面也是不分軒輊。教授走向他們,掀起毛毯底部,露出四隻光腳丫,問你:「這是線索嗎?」

  「嗯,不是。」你心理覺得奇怪,教授怎麼會如此暗示。
  他繼續將毛毯向上掀,露出兩人的膝蓋與大腿,然後走回你身邊,問道:「這是線索嗎?」
  你越來越困惑了,搖搖頭,不是。教授又走到毛毯旁邊,你閉上眼睛,生怕會有更難堪的場面。等到你遲疑地張開眼睛,你和那兩位男士都鬆了一口氣。教授只讓你看到兩位男士的頭部與上半身。
  教授捻著山羊鬍,以犀利目光看著你,你知道他還是要問你同樣的問題。你輪流檢視兩名男子,兩人的長相還不至於登上時尚雜誌,不過仍然可以算是英俊。
  「抱歉,我實在看不出來他們做什麼工作。」你說。
  教授一點也不訝異:「如果我讓你知道,兩位男士出身的家庭屬於同一個社會經濟階層,他們在同一個社區長大,從小就玩在一起,讀的學校也一樣,連智力測驗分數也不相上下,你會有何結論?」
  這回你完全被打敗了。
  教授再問一次:「這兩位男士,哪一位是執行長?哪一位是清潔工?」
  你聳聳肩說:「我實在看不出來。」
  教授微微一笑,轉身對兩位受試者說:「感謝兩位,你們可以離開了。」他們和你一樣,很慶幸實驗終於結束,緊抓著裹住身體的毯子站起來。
  一號受試者對二號受試者說:「喬伊,你一定很高興實驗結束了。你表現得很好!」他一邊走向門口,一邊看著你和教授說:「我想這場實驗一定也讓你們很不自在。希望下一場實驗能夠愉快一點。你們正在進行的研究一定相當重要。」
  二號受試者也站起來說:「我很高興我能幫上忙。」他走到門口,腳步躊躇,露出期待的表情,教授掏出一疊鈔票遞給他,他很快接過去,準備放進皮夾……猛然發現光溜溜的自己並沒有帶皮夾。
  教授關上實驗室門,再問一次那個無比重要的問題:「親愛的同學,請告訴我,哪一位是執行長?哪一位是清潔工?」
  你得意地笑了,自信滿滿地回答:「一號受試者是執行長。」
  「沒錯!」教授也很高興,「何以見得?」
  你推論說:「一號受試者關心另一位受試者以及我們的感受。但是二號受試者說:『我很高興我能幫上忙。』他特別強調自己的角色,似乎在暗示我們虧欠他。」
  「完全正確!」教授的表情有如得到重大發現,他進一步分析:「一號受試者對別人將心比心,因此很快就能與別人建立起關係。他料想喬伊會很不自在,所以試圖以讚美讓對方舒坦一點。
  「第二位男士因為懷有『你虧欠我』的心態,促使我『回報』。但回報之後,我們兩不相欠。」
  你點頭表示認同:「的確,日後第一位男士如果請我們幫忙做一點事情,就算時隔多年,我們還是會非常樂意。」
  「但是教授,」你有點遲疑,「他們為什麼不穿衣服?」
  教授回答:「我之所以要他們裸體參加實驗,目的是儘可能讓他們坐立難安,以便觀察他們對奇特或陌生的環境有何反應—正如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狀況。」
   教授看著你問道:「你有沒有發現,執行長要比清潔工有自信得多?那是因為他能夠預期在如此難堪的環境中,另一個人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因此他自身的不愉快會退居第二線。你還記得實驗結束後他說的第一句話嗎?『喬伊,你一定很高興實驗結束。你表現得很好!』他察覺到喬伊的自尊自重需要鼓勵。
  「他的自信還有另一個成因:他長期受到別人的尊重與熱忱。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今天對待我們三個人的方式,也就是他對待每個人的方式。他能夠預知人們的不同情緒,並做出恰如其分的反應。」
  「執行長還顧慮到我們的情緒。他瞭解我們是在為兩個赤身露體的男人做實驗,一定也會很不舒服。你還記得他對我們說的話嗎?」
  「他預知我們的情緒,表示相信我們的研究相當重要,最後還祝福我們。」

  人生贏家與輸家的差別

  執行長展現了「情緒預測(Emotional Prediction,EP)」能力,他能夠預知喬伊、教授以及你在實驗結束之後的情緒,只需短短幾句話,就可以與每個人建立連結,讓大家如沐春風。
  這種能力,有些人是渾然天成。但可惜的是,大部分人並非如此。情緒預測其實非常複雜,人們通常連自身的情緒都難以預知,更別說是別人的情緒。
   《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曾經刊登一篇論文,研究者針對一群幾個星期後要參加重大考試的學生,請他們預測自己在考試開始前與剛考完時的心情。一段時間之 後,再請他們預測考試成績揭曉前夕的心情。最後,研究者問學生:「請精確描述你得知成績及格或不及格之後的心情。」結果發現,能夠精確預測自身情緒反應的學生少之又少。




書上提到一些增進人際關係的妙招分享:



妙招5  介紹別人時先提名字,再提稱謂
介紹某個人時不要先提他和你的關係,首先要把他當成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除了是你的某某人之外還有自己的生活,而且有自己的名字!說完名字之後稍做停頓,再另起一個新句子,告訴聽者這人與你有何關係。

舉個例子來說:「我要介紹你認識莉兒,她從三個月前開始擔任我的助理。」就比「這是我的助理莉兒。」來得有誠意多了。

妙招30  同樣問題回答第2次時,改變你的措辭。
當談話對象重複提出相同問題,不同措辭的答案可以保住對方顏面(通常也會因此保住友誼)。然後你應該繼續進行對話,不要讓對方有空檔察覺自己的錯誤。一旦他事後恍然大悟,他會滿懷感謝,因為你幫他掩飾了丟人現眼的健忘。

例如,對方重複問妳:「妳每天上班要長時間通勤嗎?」。你可以用不同方式回答,像是「還好啦,大約20分鐘。」、「如果交通狀況順暢,我在半小時內就可以到公司。」、或是「通常要15分鐘以上。」。但如果對方再問第 4次,那你就放棄,另外找一個談話對象吧。

妙招34  向虛擬的朋友揮手
當你面對一大群令人望而生畏的陌生賓客,最下策就是惶恐地站在門口,露出一副「噢,糟了!我什麼人都不認識」的表情,然後以比蝸牛還慢的速度溜進人群。 這時你應該大步走進去,同時向會場另一端揮手,對象可以是兩位賓客之間的虛擬人物,也可以是真實的人物。這麼做會讓大家以為你很受歡迎,滿懷自信,而且你 自己也會有同感。此外,當你走向其他賓客搭訕,他們會以為自己受到重要人物青睞,因此非常樂意回應你。


妙招42  先以熱忱欣然接受,再以遺憾婉拒
當一個不怎麼討人喜歡的傢伙邀請你參加一項不怎麼討人喜歡的活動,首先假裝欣然接受,讓對方也為之興奮。稍後再遺憾地告訴對方你「發現」了某某問題,很抱歉不能赴約。



妙招82  趁對方無法接聽時打電話留言
如果你想聯絡別人,但是又不想直接對話,你可以趁對方不在時打電話,留下語音訊息。從你留言的字裡行間,她將體會到你這麼做是因為尊重,知道她非常忙碌。必要時可以告訴她:「海莉,我知道妳很忙,不希望佔用妳寶貴時間,所以特地等妳下班才打。」



妙招83  讓對方聽到你關手機的聲音
當你準備和對方討論事情、用餐,或者共享美好時光,等到坐定之後再關掉手機,藉此表達你對人家的尊重。關機的動作要抓準時機,眼神不要轉移,神態自若地執行。這時傳出來的關機音樂,在對方聽來將是:「此時此刻,你比全世界任何人都來得重要。」





以下是組聚時,佩宜藍鑽為大家作的讀書分享:


你對別人的生活影響再怎麼小,都會日積月累!


<妙招分享>

*如何跟別人講話時目光接觸:

可以去觀察對方的眼睛、睫毛、眼妝、數對方扎眼睛次數...
 
*介紹朋友:
全力烘托對方優點(Tup)

*如何讓他人重視你的意見:
別迫不及待一股腦講出你的意見
放慢講話步調可以增加講話份量


*如何讓陌生人印象很好:
收名片時,不要馬上收起來,用雙手收過來,並仔細研究,繼續拿在手邊且不時研究。
遞名片時,兩手水平拿著,稍高使對方可以看到上頭的字。


*交換名片時:
從對方名片上,找尋話題。


*參加宴會,認識朋友:
先到處走動,看到想認識的對象,再伺機坐下來。
你選擇的座位,可能改變你的財富與地位。


*梵雷思托夫效應:

人際互動中,最後印象和最初印象其實是同等份量的
人們常常忽視了慎重地"再見"。



*如何與人開啟話題:
可以從對方最近這幾個小時作的事,問東問西。

譬如遲到,問對方為何遲到,塞車狀況。
從小事細節聊到大事。


*怎樣跟陌生人製造後續聯絡的機會:
主動挑起可以後續聯絡的話題。
譬如先問哪家餐廳好吃,之後再聯絡對方敘述這件事。


*如何跟陌生人變熟人:
可以幫對方取一個好聽親切的小綽號。


*如何表達意見:
想到可用的話題、時事新聞來表達。


*如何轉移話題:
第一句先提到他講的話題,第二句連接到自己想講的話題。(而非直接講自己想講的)
but正在稱讚某人的時刻,不適合轉移話題。



*如何不讓他人感到尷尬:
對方不小心問到同樣的問題,使用不同方式回答。

*不喜歡參加的聚會:
有些人打算"晚到早走"
但實際上,早點到可以先認識屬於自己的一圈(剛開始時人較少,比較方便認識朋友),之後不會無聊。
認識朋友的朋友。介紹朋友給朋友。


*以萬無一失、趣味盎然的話題啟動對話。


*忘記朋友的姓名:
要求兩個彼此不熟的朋友互相介紹。
詢問對方的名字怎麼寫,要輸入手機。


*安排舒適的座位,可能讓事情進行得更順利。

男性的特殊傾向:喜歡坐在可以看到門口的地方。



*發email或傳簡訊時,儘量少使用"我"這個字
(精神病患用"我"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2倍)



*email標題儘可能使用幽默的字眼,而非負面字眼。
(會讓對方喜歡打開你的信)


*email結尾:
把對方的名字,放在最後一句話裡面。


*講電話時,把電話當麥克風,大聲時拿遠,小聲時拿近。









---
這個分享超級實用
人與人的關係真是非常微妙
這也是因為我們無法知道"彼此心裡在想些什麼"造成的!
(當然,也是這樣,才有意思~)

聽完佩宜藍鑽的分享
除了一些受用的小技巧外
讓我更有感觸的是
我們其實可以更用心更細心地去體會每個人的情緒和感覺。

大家都來變好朋友吧^^

2010年1月9日 星期六

(分享)不要一個人吃飯



(縮圖)20100101-1314-P1016264

[轉載自 2005年4月 Cheers雜誌]
 

已故的史丹佛大學商學院院長哈瑞爾(Thomas Harrell)很喜歡研究歷屆畢業校友的特質。他歸納,「通常表現傑出的校友,也是積極、善於社交的溝通高手。」如果把這個結論,印證在也是商學院畢業的本書作者,凱思法拉利(Keith Ferrazzi)身上,一樣吻合。

5,000個人脈

法拉利有相當耀眼、豐富的資歷。在創業前,他曾在全球知名的德勤(Deloitte)企管顧問公司擔任行銷長(CMO)。在跨國知名頂級連鎖飯店 (Starwood Hotels and Resorts)擔任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行銷長。在好萊塢一家知名媒體行銷公司(YaYa Media)擔任CEO。除此之外,他還有更多令人「眼花撩亂」的頭銜。
「耶魯大學校友會長」。《富比士雜誌》、《INC.》、《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500大企業「最年輕的行銷長」、世界經濟論壇選他為「未來全球領袖」之一……。法拉利把這些發生在他自己身上的機運,完全歸功於「人脈」

至今,在他的PDA中,儲存了超過5,000個人以上的名單。這龐大名單,不是生熟不分的瞎矇湊數。他們都是可以在工作、生活、感情給予建議與親切分享的 「後勤部隊」。任何時間撥電話,法拉利都可以找到本人說話。想想看,再從這5,000多人延伸出去的社交圈,人脈勢力會有多龐大?只要每個人幫法拉利拉個5票,不用任何宣傳,法拉利如果是在台灣,他可輕輕鬆鬆選上立法委員。

平凡人的翻身術

對於人脈經營體會如此深刻,與法拉利刻苦的出身密切相關。鋼鐵工人與清潔婦組合的家庭,想送小孩進入長春藤名校,簡直是天方夜譚。但幸運得到父親上司的贊助以及後來又遇到貴人,法拉利得以進入耶魯念完大學,之後又取得哈佛大學商學院MBA學位。

如果出身平凡的法拉利是透過「人脈」成就了日後的事業,當年他如何找到自己的人脈「入口」?以下是上個月初才在美國出版的暢銷書「不要一個人吃飯」的精華摘要。

《成功》雜誌(Success)曾針對在1953年畢業的一班耶魯學生做過一項研究。它向學生調查3個問題:

1. 你有設定人生目標嗎?
2. 你有把這些目標寫下來嗎?
3. 針對人生目標,你有訂出實踐計畫嗎?


結果有3%的學生把人生目標寫下來,同時訂出實踐計畫。13%的學生有目標,但沒有行諸文字。高達84%的學生則對人生沒有特別想法,只想「快樂過一生」就好。

20年後收入大不同

20年後,同樣的問題再問這班學生,結果令人大感詫異。當年有立下目標,卻未訴諸文字的13%學生,平均收入是那些84%學生的兩倍。而有寫下目標,同時又有行動方案的3%學生,平均收入卻高於所有同學,足足有10倍之多。
法拉利舉此例子的用意在於,如果你還找不到人脈入口,何不先從自己的生涯目標開始想起?當你有清楚的人生目標,想要達成的渴望,自然會把你引導到如何編織人脈的地圖上。因為,你會懂得自己去挖掘可以分享、支持、學習的長輩或同儕。以下是法拉利分享他如何設定目標的方法。

第1步 發現自己的熱情
設定目標以前,先找出你的夢想所在。否則,你有可能失去方向。認真問問自己,熱愛什麼?擅長什麼?想成就什麼?有哪些原因阻礙了你?當熱情與能力相契合時,你才可能全心投入。
1.向內看你可以分兩個欄位,交叉找出線索。先把你的夢想和目標依序寫在第一欄,然後再把會令你感到愉快的事情、人物、嗜好寫在第二欄。接著你會從中找出一些交集點。
2.向外看問問朋友他們對你優缺點的觀察,你會對自己的目標輪廓越來越清楚。但是,當你的夢想越來越清楚時,不要忘了,做個「有紀律」的夢想家,成功機率才會更大。

第2步 把目標寫在紙上
凱思法拉利用一個「人脈行動方案」表來找到人脈入口。它分成3部份。第一部份,寫下有助於完成夢想的各種方案。第二部份,寫下有助於你達成目標的人、事、地、物。第三部份,寫下可以用哪些方式去結交有助於你達成夢想的人物或新朋友。
這個方法不僅讓法拉利獲益良多,也讓他身邊的許多朋友或同事找到建立人脈的方向。尤其在第一部份,凱思法拉利以頭3年想達到的目標到推回去,分3個月、1年來逐步設定行動方案,並作為檢驗指標。當你寫下的指標越清楚時,你腦海中,對於有什麼樣的人可以協助你完成目標,自然也會浮現。屆時,你會樂於主動與他 (們)親近或學習。
練習寫下「人脈行動方案」表,其實就是在找出建立人脈的方法。不過,有幾個原則一定要掌握到:
1.目標必須清楚。如此你才能確認適合的行動方案和設定完成時間。
2.目標值得相信。不要設定連自己都達不到的目標。
3.目標必須有挑戰價值。除了設定自己的「安全區」外,也要讓目標存在些風險或是不確定性,拉高自己征服的慾望。

第3步 為自己找個「顧問團」
找幾個像啦啦隊長般,可以鼓舞你向上,或是具有銳利的鷹眼般,可以挑剔你錯誤的好友,他們會敦促你的責任感,並協助你找到方向。當凱思法拉利在知名的國際連鎖飯店Starwood(旗下有頂級的W和Westine兩大飯店系統)工作時,他是500大企業裡最年輕的行銷長,前途一片看好。尤其面試凱思法拉利進來的總裁應允當他的指導師(meotor),培訓他成為公司未來的領導人,也支持他把原來分散給各飯店的行銷權力,改由他統一主導。
當他興致勃勃想一展伸手,但沒想到進公司沒多久,那位總裁卻離職了。原來的承諾煙消雲散,新任總裁也不認同他提出的行銷策略。凱思法拉利驚恐萬分。過去每有瓶頸,靠著慢跑總能思考出方向,但這回他跑遍了整個中央公園,恐懼仍未消失。第二天他辭職了。
接下來的日子裡,他有點迷失了。那是他生平第一次沒有公司頭銜,認識新朋友時,都不知該如何介紹自己。於是凱思法拉利又開始寫下長達12頁的全新目標行動方案,並諮詢他的「顧問團」。雖然他的人生目標是成為CEO,但是當時他並不夠格去擔任任何一家大型公司的CEO。
在出版界擔任主管的泰德,是他的顧問團好友之一,點醒了他:「你不要有非去500大企業的迷思,如果你想成為一名CEO,何不先找家合適的公司歷練起?」
從那天開始,凱思法拉利連絡的對象、參與的聚會或活動,都鎖定在「先找家合適公司」的目標上。3個月後,透過昔日友人介紹,凱思法拉利成了YaYa互動媒體行銷公司的CEO。這家在網路泡沫後生存下來的公司體質健全,只是行銷能力稍嫌薄弱,而這正是他可以大顯身手的舞台。

大膽跨出第一步

當第一次要與不認識的人接觸時,許多人都會感到不自在。究竟該如何克服這種恐懼?首先,你要有「恐懼是正常的」體認。因為這不是個人問題,而是多數人都會有的反應。以下是凱思法拉利覺得可以克服社交恐懼症的幾種方法。

1.找出值得你學習的典範人物與熟識或想法相近的朋友相處時,安全感相對較高。如果你還不敢主動跨出去結交新朋友,找一個你覺得可以學習的熟人,跟他去各種社交場合,觀察他如何與人攀談互動。久而久之,你也會學到一些撇步,讓自己多些勇氣跨出去。
2.學著開口說話有許多教育訓練機構或溝通課程,是在教人如何克服溝通或說話的障礙。這些課程會讓你有練習的機會,或許可以試試。

3.投入參與當有人能分享或理解你的熱情時,總讓人有如獲知音的感受。參與一些與個人嗜好有關的社團,是學習拓展人脈的好機會。而且一旦加入,就全心投入,甚至有機會,都該讓自己成為社團領導人。它可以讓你的人脈圈越滾越大。

4. Just do it!每週為自己設定「認識一個新朋友」的目標。公車上、酒吧裡、公司茶水間,都有你可主動向人攀談的機會。反覆練習後,你會發現與陌生人接觸不再那麼令人不安,被拒絕你也會把它視為家常便飯,見怪不怪。

不要一個人吃飯

凱思法拉利常形容,人脈就像肌肉,要越練才會越發達。尤其一定要掌握一個關鍵原則:絕不要在人際裡消失,讓人注意不到你。千萬不要把它當作是件苦差事。與人相交,其實是在建立一個長長久久的友誼關係。贏得友誼應該是件有趣的事,不要覺得它浪費時間。尤其在建立人脈的初期,盡量讓你的行事曆飽滿,你必須更用心讓自己成為被看得見的活躍份子。
但是,一個人的時間畢竟有限,該如何妥善管理時間?既然無法複製自己,凱思法拉利的方法是「複製聚會的場合」。碰到時間緊迫時,他會把幾個想聯誼的對象,約在一塊用餐。當然,在安排前,你也要注意彼此的「氣味」是否相合。如果安排巧妙,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交流效果,賓主盡歡。而且這對彼此人脈圈的拓展,也有加乘效益。
另外,如果要與一個不是很了解的人碰面,凱思法拉利通常會再帶一個認識的朋友一起加入,這樣至少可以確保它不會是個浪費時間的聚會。
或者,有時他也會帶比較資淺的同仁或朋友來參加聚會,給予機會教育。讓資淺同事實際觀察凱思法拉利談生意的方式、如何與對方達成共識等。事實上,在過程中他們也會常常貢獻一些不錯的意見或創意呢!因此,千萬不要低估你身旁的年輕同仁。最近你有和同事一起吃飯嗎?
何不今天中午找個同事一起用餐?同時也邀幾位其他部門的同事或同業朋友一起參與?相信不久後,你的人脈網編織進度,將會加速前進!

借鏡1——比爾柯林頓(美國前總統)

了解你自己的生涯目標
1968年,柯林頓到英國牛津大學深造,在一次派對中碰到當今在管理學界頗負盛名的史坦普(Jeffrey Stamps)。當時,柯林頓主動向史坦普打招呼。閒聊過程中,他拿出一本隨身筆記本,把史坦普就讀的學院記了下來。接著又問史坦普大學念哪裡?主修什麼?
史坦普感到好奇。柯林頓回答說:「因為將來我想從政,而且競選阿肯色州長。我想把我認識的人的友誼都延續下 來。」事實上,打從大學時代開始,柯林頓就已養成每天晚上就寢前,把當天所遇見的人,進行名片分類管理。他不僅只記住對方的名字,也會記錄對方所從事的工 作、個人嗜好等等。在與人互動時,他總能讓人感受他的誠意。
柯林頓的例子提示了兩個要點。第一,當你越清楚自己的生涯目標,你就會越知道,該透過什麼樣的人脈網路來助自己一臂之力。第二,保持對人的敏感度。不管面對任何人,誠意無疑是最好的溝通方式。

借鏡2——達賴喇嘛

用共鳴感結交朋友
作為一個全球矚目的宗教領袖,達賴喇嘛不僅是一名傑出的外交家,也是個受歡迎的熱門人物。不管是市井小民或上流菁英,都難以抵擋他的魅力,願意以金錢或在精神上,高度支持他的理念。從達賴喇嘛身上,我們可以找到什麼建立人脈的靈感?答案是,共鳴感。
達賴喇嘛的身分,象徵一個流亡政府在西方世界為自己的人民請命。但達賴喇嘛並不高高在上或訴以悲情。相反地,他以樂觀、正面的態度,把這個議題轉化成與每個人生存都「切身相關」的和平議題,進而獲得全球的共鳴與支持。
同樣的,在編織個人人際網絡的過程中,除了動機純正外,你的經驗或一些想法能否引起對方共鳴、產生善意的回應,往往才是關鍵。但要如何做到呢?如果你也學習達賴喇嘛,做個有「利他」意願的人,願意助人、分享,人脈的水流自然能綿延不斷。

借鏡3——戴爾卡內基(卡內基溝通創辦人)

不要忽略談話的力量
作為一個養豬農的小孩,卡內基在成長過程中,常常以貧窮為恥,年少時甚至動過自殺的念頭。24歲時,他有機會到紐約市的一個社團去教課餬口,但一開始根本沒幾個人來聽課。
於是他試圖以說故事的方式吸引學生。他分享他在高中時期參與辯論隊以及念師專時的求學經驗,教導學生如何克服害羞、減輕焦慮,與人交往時,如何做個傾聽者……。但沒多久,他的「故事」用完了。他靈機一閃,要求學生上台去說自己的故事。
他漸漸觀察到,人一旦能克服面對群眾的恐懼,談話的自信與風采自然就顯露出來。於是在他的鼓勵下,許多學生從課堂演練裡,重拾了與人溝通的自信。卡內基更從中領悟到,人都喜歡被傾聽,「而傾聽正是最好的人脈經營技巧!」因為沒有壓力的談話,最能引人親近、贏得信賴。
這個教書經驗,也打開卡內基日後往溝通事業發展的一扇大門。他自己也從這套哲理中受惠,證明了即使出身貧窮如他,仍可以透過適當的溝通技巧,廣結人脈、受人肯定。

借鏡4——凱瑟琳格蘭姆(已故《華盛頓郵報》發行人)

對人尊重與給予信任
1963 年,當害羞、文靜的凱瑟琳從已故丈夫手中,接下家族事業,擔任華盛頓郵報發行人的位子時,幾乎沒人看好她。後來,她不畏政府打壓、同業質疑消息來源的嘲笑,率先揭露美國政府參與越戰決策錯誤、舉發水門事件醜聞等等。最終讓《華盛頓郵報》成為受人尊敬的影響力媒體,也改寫了美國媒體的定位。雖然出身豪門, 但凱瑟琳並不養尊處優、以門戶之見識人。
郵報裡的一位專欄作家,便對凱瑟琳待人的態度印象深刻。在一個炎夏的週日,他出差回到公司取車,看到停車場裡正舉辦一場表揚基層員工(如清潔員、文書工等)的派對。但他幾乎想不到,當時已相當年邁、走路有些吃力的凱瑟琳,竟出席了這個不在冷氣房裡,且任何主管都可以代她參加的聚會。另外,她與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的友誼關係,也為人所津津樂道。
雖然季辛吉當時在位,但從反對越戰到揭發水門事件,她都不因私人與季辛吉的關係,而軟化身為媒體人的監督立場。後來在她的葬禮上,第一個上台致詞的人,是季辛吉。而弔唁的人群中,沒沒無聞的市井小民更多過達官顯要。正是這種待人真誠、且一以貫之的立場,讓原來生性害羞的凱瑟琳,得以贏得眾人的敬重與愛戴。事實上,這種價值,也是人脈關係要經營得長長久久,所必須有的健康態度。






---

這篇文章實在寫得太好太好了!
有很多我們年輕人該仔細規劃的重點
其實不只是在創業或NU SKIN事業...
人脈經營對於各行各業都是非常重要的。

呵呵,這五年的NU SKIN生活可沒白混~
我的iPhone裡也有三千筆以上的人脈通訊錄囉!


不過,你很久沒打電話來了...


一起吃個飯吧^^



2010年1月8日 星期五

(分享)沒禮貌比沒專業更糟

鞠躬

是什麼決定有人得到青睞,有人卻只留下嘆息?是「禮貌」。
它是企業家看人、用人的線索,它在第一時間決定留給對方的關鍵印象。


在美國銷售超過百萬冊、掀起討論風潮的《優秀是教出來的》(The Essential55)一書作者隆.克拉克(Ron Clark),是唯一被美國總統接見過3次的小學老師。他最為人稱道的,莫過於不論本來成績、操行如何,他都能讓學生脫胎換骨,從問題小孩變成優等生。克拉克的55條規則中,第1條是「遇到人要主動稱呼」;第2條是「當別人說話,看著他的眼睛」;第3條是「如果別人有出色表現,不要吝嗇鼓掌恭喜他,應該持續3秒,角度要剛好」......。瞧,這些原則放在職場上,不是一樣適用?


沒有人不期待伯樂跟貴人出現。是什麼決定有人得到青睞,有人卻只留下嘆息?是「禮貌」。它是企業家看人、用人的線索,它在第一時間決定留給對方的關鍵印象。什麼樣的禮貌只有50分,什麼樣的禮貌卻有120分?職場上,如何透過好禮貌種下機會與成功的種子?沒有人否認專業與內涵是職場最重要的通行證,但問題是,往往還來不及亮出來,對方已「砰!」地一聲將大門關上。沒有人不渴望遇見伯樂或貴人,但事實可能不是他不來,而是明明已走到跟前,卻被你自己擋駕。


有一張無形的網,比學歷、能力更早橫跨在機會之前,它決定你是廣結善緣,四處播下好運的種子;或是連舞台出現都渾然不覺,還把它拒之門外。這是讓人意外的兩個字、記憶中久違的兩個字、有些「八股」的兩個字,但卻是威力驚人、效果神奇無比的兩個字。它是小學教的第一課,卻也是最多老闆抱怨員工不及格的科目 --它的名字叫做:「禮貌」。


今年8月,《Cheers》雜誌針對超過4千位上班族進行調查,結果發現「禮貌」高居主管眼中「七年級表現最需加強的部份」第2名(49.0%),僅次於 「抗壓性」(58.1%),甚至遠超過「執行力」(21.1%)、「應變能力」(16.5%)與「國際觀與外語能力」(6.7%)。


沒有「不拘小節」這回事
耐人尋味的是,七年級生自己也同意這項觀察。在他們自我評估「有待改進」的特質上,「沒禮貌」同樣排名第2。禮貌的影響力有多大?在關鍵時刻,它造成的結局差異,可能遠超過你的想像。


去年勞委會職訓局調查492家企業,其中33%表示,即使條件再好,都不會把「自以為是狂妄自傲」的求職者列入任用考慮;27%與20%的企業更明白表 示,不會錄用「表達遲鈍不知所云」「不懂禮貌」的人。美國人力資源顧問公司Vault剛完成今年度的面試禮儀調查,數字也顯示:70%的企業主管只要對方遲到超過15分鐘,就會自動將他貼上「不合格」標籤。同樣高的比例還包括面試中撥打手機、突然離席超過10分鐘等等。反過來說,禮貌與成就間的正向關係,則愈發明確。去年底,美國《財星》雜誌對7,590位美國人的統計說,年薪超過10萬美元的高收入者與人爭執或犯錯後,道歉的比率是年薪2萬5千美元者的兩倍。


這不是風格至上、特色當道的年代嗎?為什麼「小節」突然又變得如此重要?當每個人每天見面的人愈來愈多、平均一人被分配到的時間愈來愈短;當愈來愈多企業家體會用才決策中,「人品」更甚於能力時,禮貌好壞自然成為底定第一印象的要素,是能夠最快「見微知著」,判別人才的線索。


沒禮貌比沒專業更糟
例如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不同場合都談過「收訊力」──傾聽的力量:「常常有人問我成功的原因為何,我想我『收訊』的能力已培養了很多年,」他歸納成功之道時指出。


10年前,張忠謀在交通大學對高階經理人授課時,特別提到他與人對話時進行的「收訊力測驗」:「第一個看我講話時,他會不會打斷我?」張忠謀說:「打斷話的人既不禮貌也對自己不利,因為他打斷我,以為知道我接著要講什麼,可是90%他都猜錯。」統一企業董事長高清愿,是另一個善於從小處識人品的例子。


統一企業內部文化非常講究守時,過去擔任董事長的台南幫大老吳修齊在世時,即使90高齡,出席任何場合仍必定準時到場。就算因為突發狀況晚到,也一定會事前通知對方,細心致歉。以他為表率,包括高清愿、統一超商總經理徐重仁,在企業界都以準時知名。「守時就是人與人相處的一種信用,代表的是言而有信、說話算話」,高清愿曾這麼說,「慣常遲到的人,行事風格也可能較為懶散、馬虎,個人的信用,一定常被人打折」。正因為可以「由小窺大」,一個人禮貌好,經常比刻意演出的成績更容易讓人記住。


台灣聯想總經理歐明哲今年8月上任後,外界多以「科技界最年輕的總經理」看他。但低調的歐明哲很少對外透露,為了重新塑造台灣聯想的企業形象,他實際上下 了不少功夫,從同仁的禮貌著手,正是其中一環。他讓總機接待徐婕瑜從公司伺服器後台,直接進入總經理電腦看到每天行程,因此訪客一到,門口的LCD螢幕已經出現歡迎字樣,細心的徐婕瑜還會自動更新來客頭銜。這麼做,無非是讓對方從踏入門口第一刻,就出現「你怎麼知道?!」的驚訝,進而重新認識台灣聯想。反過來說,「禮貌差」透露給人的負面訊息,殺傷力也遠超過「專業不夠」。


曾任新聞主播、目前是電台節目主持人、美食作家的吳恩文自己開設了一家顧問公司,他選人時,禮貌權重甚至排到第一。因為站在老闆的立場,「我可以教你技 能,沒辦法教你教養」吳恩文指出,一句話道破許多企業主共同的心聲。其實,很多人之所以會誤沾「沒禮貌」的標籤,未必真是人格本質不好,有時是不小心,有 時是輕忽,認為「沒有也無所謂」,有時則根本是因為「不知道」。


永遠不會有「下一次」
暢銷書作家吳若權最近到南部一家企業授課,每次到高鐵站接他的都是同一個小夥子,臉色愛理不理、態度冷淡。這反而激起吳若權的好奇,因此總會刻意和他攀談幾句,看看他有什麼反應。前兩次,吳若權都覺得「碰到釘子」,直到第3次,這個年輕人才突然冒出一句:「吳老師,我覺得你人很好。」對年輕的世代,吳若權發現他們普遍不習慣主動與人互動、不擅長「察言觀色」,反正「有事你來問我就好」。另一個心理因素則是認為「第1次不熟、不需要」「但職場上很多事是沒有第2次、第3次的,」吳若權語重心長地說。


台灣大哥大副總經理莊財安也有類似經驗。開車載下屬出去,「他們不管你,上車直接坐上後座,突然間我就變司機了。」或是面談時大剌剌癱在沙發裡、吃飯時用叉子插起麵包就啃,新生代不知道、也不覺得這樣做失禮,受到提醒時還會非常驚訝。


有個故事,莊財安整整記了30年,一直讓他自我惕勵。當年他從台灣師範大學畢業時,校長對所有應屆畢業生說:「有同學寫信給我,請我幫他介紹工作,我看到信就不想幫他了,因為信上寫著『某某某校長敬啟』。哪有人叫別人看信,還得恭恭敬敬?」從這個故事出發,莊財安分析,建立禮貌得經過3個階段:第1、先 「知道」,具備通用禮儀的知識,才不會誤用鬧笑話;再來是「觀察」,注意別人、尤其是前輩如何待人接物;最後才是「練習」,透過生活具體實踐。只要有心, 學會「禮儀」並不難,至少可以做到「不失禮」,但一個人會被認為「有禮」、「好禮」,甚至成為一種個人魅力與人際競爭力,絕對是來自更高的境界。簡單地 說,就是5個字:「心中有別人」。有趣的是,這層含意早默默藏在英文字「禮節:etiquette」的字源由來裡。"etiquette"出自法文,原意是「牌子」。為了保護凡爾賽宮美麗的花園,法國人特別立牌提醒民眾不要隨意破壞。久而久之,本來的「請勿進入」開始擴大內涵,除了指稱「合宜的應對進退」外,更進一步解釋為「不要輕率踐踏人們內心的花園、「舉止言行讓人感受親切與溫暖」


頭銜愈高,愈有禮
確實,愈成功的企業家,在禮貌上嚴以律己的程度,反而愈讓人吃驚。
像亞都麗緻集團總裁嚴長壽,他寫紙條交辦部屬工作,從來都用「請您」開頭,平時極少疾言厲色。即使訓斥,語氣都非常和緩。從擔任嚴長壽特助開始,已共事12年的亞都麗緻大飯店營運副總經理范希平由衷說:「非常佩服他的修養。」
說是「修養」,因為嚴長壽待人接物的細節裡,處處可以見到對人性的理解和尊重。


范希平剛當上嚴長壽特助時,與另外兩位助理在辦公室裡接電話,總習慣先說「請問您哪裡找?」先確認來人身分後,再轉接給嚴長壽。有一天嚴長壽聽到,突然慎重交代:「不要問對方『哪裡找』,不管是誰,都先說我不在。」「知道你是誰,再告訴你總裁不在,你會怎麼想?」范希平頓時學到一課:就算說話再客氣,多了這個「打量身分地位」的動作,都等於在傷害對方。


長期在嚴長壽身邊耳濡目染,後來甚至因此左右范希平的生涯抉擇。曾經有位企業家大老想來挖角,約范希平吃飯,整個過程都非常禮遇客氣,卻在最後對方叫司機到車上拿資料時,不經意破口大罵:「你這腦袋裝大便啊!跟你講放在裡面,怎麼會找不到?比豬還笨!」「要是我為你做事,你罵我不也這樣罵?」這一念讓范希平決定繼續留下,如今這位大老的企業王國已然崩塌,范希平卻在亞都麗緻一路歷練到獨當一面,又何嘗不是另一種「以小窺大」!


在嚴長壽帶領下,禮貌早已成為亞都麗緻的DNA,但他要求的不僅止於「顧客至上」,更是「客人至上」:「即使沒光顧,只要踏進亞都麗緻,就是客人。」即使明知道他只是進來借廁所、吹冷氣,仍然必須以禮相待。


我們經常問:「有禮」跟「虛偽」有什麼不同?答案並不複雜,禮貌的「動機」與「一致性」,就是檢驗的準則。


有禮,貴人自動上門來
大家都知道對大人物要有禮貌,但是面對跟業務不相關、看來不起眼的小人物呢?
真正見過世面的人都知道:「山水有相逢」。今天再微不足道的某人,都有可能在未來某個時刻變成你的「貴人」,扮演「臨門一腳」的角色。


在東方,最傳神的詮釋莫過於兩千多年前,張良為「圯下老人」黃石公撿鞋的故事。若不是張良三番兩次、耐著性子忍受黃石公的無理喝斥為他服務,又怎會贏得青睞,得到《姜太公兵法》,成為漢朝的開國功臣?在西方,一樣因此出現戲劇性的歷史轉折。


19世紀,有一對老夫婦專程到哈佛大學拜訪校長,兩人衣著樸素廉價,祕書馬上判定不可能帶給哈佛什麼「好處」,當下冷冷回答:「校長很忙。」「我們可以等,」老婦人回答。幾小時過後,校長總算不耐煩地出現。老婦人說:「我們的兒子曾在哈佛讀過一年,很喜歡哈佛。但他去年因為意外過世,因此我們想在校園中 為他留下紀念。我們想捐棟大樓給哈佛。」
「你們不知道建棟大樓要多少錢嗎?我們學校的建築物超過750萬美元,」校長輕蔑地說。同時心想,這樣應該可以把兩人打發走了吧?「只要這麼多?那我們為什麼不乾脆自己蓋棟學校?」只見老婦人轉頭對老先生說。老先生正是當時著名的鐵路大亨史丹福,而後來這個學校,就是孕育無數人才、成為矽谷創新引擎的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


誰說貴人、機會不來敲門?當你這樣抱怨的時候,不妨想想,是不是哪天因為自己的粗魯無禮,不知不覺把他們趕走?


低標要比別人高
在美國《優秀是教出來的》一書作者,是唯一被美國總統接見過3次的小學老師。他最為人稱道的,莫過於不論本來成績、操行如何,他都能讓學生脫胎換骨,從問題小孩變成優等生。


克拉克的55條規則中,第1條是「遇到人要主動稱呼」;第2條是「當別人說話,看著他的眼睛」;第3條是「如果別人有出色表現,不要吝嗇鼓掌恭喜他,應該持續3秒,角度要剛好」......。瞧,這些原則放在職場上,不是一樣適用?


禮貌的極致回歸到的是做人態度與價值觀,「高標」自然沒有盡頭,不過,一般人至少可以自我要求:「『低標』要比別人高,」吳恩文認為。「很多生意是來自於信任,很多信任是來自於尊重,」吳恩文說。為什麼有些人就是人緣好、運勢佳?說穿了,無非是透過這些點點滴滴。用心當個「好禮人」,讓身邊多點貼心的感激,少點「你那什麼態度啊!」的抱怨,受用無窮的絕不是別人,最終還是你自己!















---

感謝文仲的分享

這文章寫得超級好
我一定要銘記在心
因為最可怕的是...
我連失去了機會都不知道!


禮貌禮貌啊~


我們的使命是要在世界各地凝聚一股善的力量:憑藉酬報優渥的事業機會、不斷創新的優質產品、和充實積極的優良文化,賦予人們提高生活品質的力量。

最新消息:https://www.evernote.com/shard/s10/sh/98d54d03-66ca-46fe-9493-da603031755b/a9920c1d5d224563853c6f6bea04dcb8

NU SKIN 寰宇領袖

陳克弦 Ellery Chen

賴佩宜 Emily Lai

FACEBOOK : ellerychen

Cell Phone : 0937967175

每天 都要離夢想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