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老闆選派的談判先鋒,一定是口才好的那一個;情場上,懂得逗人開心的總是比較吃香;善於聊天的人,新朋友就是會一個接著一個來。會說話不是天生,但要會講話一點都不難。
從下面的社交考古題「你是做什麼的?」,高手圈和一般人的溝通技巧高低立判:
一般人開門見山就問:「你是做什麼的?」
潛在地雷:如果談話對象不巧被公司裁員、是個家庭主婦,或是在國稅局查稅……,被問到這個問題,不免一陣尷尬。
高手圈這麼問:「你的時間都怎麼安排?」
聽到這個問題,上述那些有苦衷、有委曲、有顧慮的人都能鬆一口氣,進而為你的貼心在心裡狂按讚;而想要談工作的,同樣可以暢所欲言。
那被問到這個問題時,又該怎麼答,才能為自己創造機會?很簡單,高手圈會把「好處」加入自己的口頭簡歷,舉例來說:
房仲:不要光說你是「房仲」,說你「可以幫忙找到理想中的房子」。
理專:不要光說你是「理專」,說你「可以幫忙存到以後要用的錢」。
髮型設計師:不要光說你是「髮型設計師」,說你「可以幫忙找到適合每個人臉型的髮型」。
潛在地雷:如果談話對象不巧被公司裁員、是個家庭主婦,或是在國稅局查稅……,被問到這個問題,不免一陣尷尬。
高手圈這麼問:「你的時間都怎麼安排?」
聽到這個問題,上述那些有苦衷、有委曲、有顧慮的人都能鬆一口氣,進而為你的貼心在心裡狂按讚;而想要談工作的,同樣可以暢所欲言。
那被問到這個問題時,又該怎麼答,才能為自己創造機會?很簡單,高手圈會把「好處」加入自己的口頭簡歷,舉例來說:
房仲:不要光說你是「房仲」,說你「可以幫忙找到理想中的房子」。
理專:不要光說你是「理專」,說你「可以幫忙存到以後要用的錢」。
髮型設計師:不要光說你是「髮型設計師」,說你「可以幫忙找到適合每個人臉型的髮型」。
高手圈的談話得分術
技巧1:「謝謝」不能乾乾的,一定要加料
隨口說的「謝謝」二字已聽得太多,要讓它們更有意義,就一定要說清楚在謝什麼,像是:「謝謝你等我這麼久」、「謝謝你長久以來的惠顧」、「謝謝你幫我的忙」。
技巧2:讓讚美像迴力鏢一樣,回到主人的手中
很多人不習慣於聽到別人的讚美(像是「你今天穿的鞋子好好看喔」),總是會反射式地說:「沒有啦」、「哪裡」!這無異是對對方的眼光與品味打了槍,下次記得試著說:「謝謝,真高興『你』有注意到!」把讚美轉向到對方身上。
技巧3:蛋糕與社交不可兼得
想在社交場合裡滿載而歸,記得吃了再上!高手圈的人走在派對裡,絕不左手一杯飲料,右手一盤好料。看到你兩個腮幫子鼓鼓的,本想與你攀談的人也會把你跳過。
技巧4:迴音,順著對方的話去說
這是許多超級業務員都在用的技巧,比方說賣車時,對方提及自家小孩都說是「小朋友」、「我們家弟弟」,那麼在介紹「兒童安全鎖」時,就該捨棄專業術語,改用「小朋友的安全鎖」、「你們家弟弟可以用的安全鎖」,才能打動對方;同理,賣辦公室傢俱給律師們,絕不會稱對方的辦公地點為「公司」,而應該用「事務所」。
怎麼把「你老家在哪兒」變成一個超熱血的問題?
你不會夢想光著身子去赴宴吧。同樣的道理,我想你也不希望在與人交談時面對兩個問題毫無招架之力,好像沒穿衣服一樣又冷又窘吧?這兩個問題都非常常見,兩個都可以說是宴會時的常客;它們一個是「你是哪裡人?」,一個是「你是做什麼的?」
一般被問到這兩個問題,大多數人就像把凍成像冰塊一樣的牛排摔在脆弱的瓷盤上,要嘛把一個沒頭沒腦的地名或方位像磚頭一樣丟給對方,要不就是留下一個莫名所以的職稱,讓與談的對象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不論是哪一種狀況,結果都是一樣:對方閉嘴,不想理你了。
你人在會議場地,每個新認識的朋友一定都會問你:「你是哪裡人啊?」,這是一定要的。而當你給他們一個短短的、乾乾的地名:「喔,我老家愛荷華馬斯卡汀(Muscatine)」、「緬因米利諾基特(Millinocket)」、「內華達溫尼馬卡(Winnemucca)」,或是其他讓他們陌生的不得了的獨特地名,你覺得他們除了一臉茫然,還能夠有什麼樣的反應呢?
就算你的老家相對比較知名,是在地圖上比較好找的都市像科羅拉多州的丹佛、密西根州的底特律,或是加州的聖地牙哥,對方也不見得能夠招架得住,除非他是《國家地理雜誌》的粉絲,或者是大學歷史系的教授。聽到你斬釘截鐵的答案,對方只會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煎熬地思索著要怎麼接話,內心狂吼著:「我該說什麼?」。
再者即便你來自像紐約、芝加哥、華盛頓特區,或是洛杉磯這樣的世界級大都會,聽到的人也不見得能夠熱情地回應。我跟別人說我來自大蘋果紐約,苦無線索的他們該說什麼呢?難不成要說:「紐約,我熟啊,搶劫很多嘛!」
聽我一句,算是幫你自己一個忙,幫所有的人一個忙。從現在開始,聽到人家問你從哪裡來,老家在哪兒,不要再那麼吝嗇,多講一點,空口說白話不用成本,好嗎?請你多發揮一點,好讓問的人有多一點的燃料可以讓這段談話走遠一些。對方恨不得你多說一些,讓他們把油箱加滿,好讓他們的社交引擎可以不要熄火。如果你的話是乾糧,對方就是三天沒吃飯的遊民,多施捨他們一些吧!不用多,你只消多說一兩句介紹你的老家;或許是那裡的特產,或許是當地的名人,也可能是某筆趣聞或軼事,總之對方快溺水了,快丟個救生圈過去吧!
數個月前,有個職業工會邀請我去演講,他們希望我談的是人脈的建立,順便跟會員們分享一下口語溝通的技巧。在演講前,工作人員幫我引見了工會會長戴芙琳女士。
「您好。」她先開了口。
「您好。」我行禮如儀。
接著會長笑了笑,一副等不及我施展幾招談話技巧的樣子。我問了她老家在哪兒,她丟了個「俄亥俄州哥倫布」給我,然後立刻露出大大的笑容,等著看我怎麼接招。這麼冷的起頭,我只得讓大腦加班,看能不能盡快想出個熱一點的回應來讓兩人之間講得下去。
我所有的腦細胞全部動員起來,成就了下面的思考過程:「好吧,哥倫布鎮,我沒去過哥倫布鎮,嗯,有點棘手,我對哥倫布鎮所知有什麼呢?我認識一個算是個滿成功的講者叫傑夫,他現在好像就住在那裡。但哥倫布還沒有小到她跟傑夫會認識吧……而且『認親』好像是小朋友才會玩的遊戲。」我外表看起來也很自在,但內心卻持續激盪著。「我想這地名應該是源自航海家哥倫布……但我也不確定,我看我還是別提這件事好了,免得多說多錯。」這之後我又很快地想到了四五個可能性,但最後還是打消了念頭,因為細想這些話題不是太沒深度、太幼稚,再不就是太天馬行空。
想到這裡,我警覺到時間仍持續一秒一秒地過去,戴芙琳女士仍站在我面前,笑容愈來愈僵。她顯然是在等我這位「專家」來給她家教一下,反正不到一個小時之後我也是要給他們的會員上課,而且教的就是說話,就是談笑風生。我想會長期待是我能用嘴把鐵棍折彎,讓死人復生吧!
「喔,哥倫布鎮嘛,我知道。」我勉強擠出幾個字,但女會長臉上的表情已經扭曲得不成人形,就彷彿她是病人躺在手術檯上,看著外科醫生拿著手術刀低頭問她:「妳的盲腸在哪兒?」
最後我還是沒有從哥倫布鎮發想出什麼好梗,但我的犧牲是值得的,因為我從這次的刀口舔血中得到了一個教訓,而這教訓又昇華成了一項技巧,一項叫做「來自哪裡,多說幾句」的技巧。我想後人會因此感念我的。
小技巧:來自哪裡,多說幾句
「你是哪裡人?」,這是社交場合中一定會出現的考古題。而被問到這樣的問題,千萬不要去考驗對方的想像力,那樣對他,對你,都不公平。而我所謂不要去考驗,不要去高估對方的想像力,意思是你不要讓對方覺得你的答案很乾,你應該盡量多說幾句。
關於自己的家鄉,你應該平常就累積一些有趣的常識或八卦,好適時用來做球給對方。你打給他們的球好打,他們回擊球的「質量」也會比較高,而回擊球打得好,他們自然會覺得跟你聊天很開心,把部分功勞記在你身上。
因魚施餌,因人制宜
會釣魚的人,就知道釣不同的魚,要用不同的餌;今天你要捕的是小蝦,有蝦餌,你要抓的是黑鮪魚,就得下重本買活魚當餌。同樣的道理,你今天面對不同的對象談話,拋出的話題也必然要有所選擇。有的人是軟弱的小蝦,有的人是精明的白鯊,你的鉤跟餌自然要能與其匹配。以我而言,我老家是華盛頓特區。如果有人在畫廊問我來自哪座城市,我可能會回答:「華盛頓特區,你知道華盛頓特區的都市設計是出自誰之手嗎?跟設計花都巴黎的是同一人喔。」你起了這樣的頭,兩人間潛在的話題就多了;你們可以接著聊都市計畫如何是一種藝術,可以聊巴黎的種種,可以聊其他城市設計的好與不好,可以聊去歐洲旅行的見聞,族繁不及備載。
在同為單身的場合中,我會回答說:「我來自華盛頓特區,而我之所以離開那裡,是因為那裡的男女比例是一比七。」有了這樣的開頭,你們便可以接著聊單身的甘與苦,可以聊好男人都死哪去了,甚至可以交換心得,互相學習如何吸引男人。
對於政治性的場合,瞬息萬變的華盛頓政壇可說是我的寶庫,我可以信手拈來某件時事,不同立場自然會吵起來,你絕對不用怕會冷場,你比較需要擔心的是沒辦法收尾。
你用來引發話題的釣餌要去哪兒找呢?你可以先打個電話給所屬鄉鎮或城市的商業局處或歷史學會,看看他們那邊有什麼資料。另外高科技的一大好處是,你可以上網搜尋自己的家鄉;若是不想插電,你可以翻開現在已經有點老掉牙但還是十分好用的百科全書。不論是哪一種,你都可以從中得到很多靈感,你將來聊天會用得到的靈感。書到用時方恨少,你平常就應該保持對歷史、地理、經濟、統計等等知識的好奇心,再加上幾個笑話跟一些幽默感,我相信你尚未謀面的朋友一定會被你逗得很開心。
與戴芙琳會長的小插曲,給了我動力去做進一步的研究。那天演講完回到家,我就立刻打了電話到哥倫布鎮的商務處與歷史學會。假設你也是俄亥俄州哥倫布鎮的鄉親,而你的新朋友問你說:「你老家在哪裡?」,你可以怎麼回答呢?假設你的朋友從商,那麼或許你可以試著回答:「我老家在俄亥俄州哥倫布鎮。你知道很多大企業都選擇在哥倫布鎮進行產品測試,因為哥倫布的人口具有可以代表全美常態的消費者組成。事實上,哥倫布鎮有個外號是『最美國的美國鄉鎮』。有人說東西能在哥倫布鎮賣得好,在整個美國就能賣得好;在哥倫布賣不好,整個美國也不可能賣多好。」
如果對方是姓德國姓的小姐,你可以跟她分享哥倫布鎮的德裔背景,你可以跟她說鎮上有日耳曼風味的磚頭街道,還有讓人彷彿回到一八五○年代的可愛小屋。這些東西一定可以讓她的鄉愁與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跟你聊天的人姓義大利姓嗎?你可以跟他說哥倫布有個姊妹市,就是義大利的捷諾瓦鎮(Genoa)。
對方很迷美國歷史嗎?你可以告訴他哥倫布地名的由來還真的是我們所熟知的那位航海家哥倫布,而且鎮上的奚奧托(Scioto River)河面上還停泊著一台復刻版的聖塔瑪利亞號(Santa Maria)。對方還是學生嗎?你可以跟他說哥倫布小歸小,鎮上的大學卻多達五所……
技巧1:「謝謝」不能乾乾的,一定要加料
隨口說的「謝謝」二字已聽得太多,要讓它們更有意義,就一定要說清楚在謝什麼,像是:「謝謝你等我這麼久」、「謝謝你長久以來的惠顧」、「謝謝你幫我的忙」。
技巧2:讓讚美像迴力鏢一樣,回到主人的手中
很多人不習慣於聽到別人的讚美(像是「你今天穿的鞋子好好看喔」),總是會反射式地說:「沒有啦」、「哪裡」!這無異是對對方的眼光與品味打了槍,下次記得試著說:「謝謝,真高興『你』有注意到!」把讚美轉向到對方身上。
技巧3:蛋糕與社交不可兼得
想在社交場合裡滿載而歸,記得吃了再上!高手圈的人走在派對裡,絕不左手一杯飲料,右手一盤好料。看到你兩個腮幫子鼓鼓的,本想與你攀談的人也會把你跳過。
技巧4:迴音,順著對方的話去說
這是許多超級業務員都在用的技巧,比方說賣車時,對方提及自家小孩都說是「小朋友」、「我們家弟弟」,那麼在介紹「兒童安全鎖」時,就該捨棄專業術語,改用「小朋友的安全鎖」、「你們家弟弟可以用的安全鎖」,才能打動對方;同理,賣辦公室傢俱給律師們,絕不會稱對方的辦公地點為「公司」,而應該用「事務所」。
怎麼把「你老家在哪兒」變成一個超熱血的問題?
你不會夢想光著身子去赴宴吧。同樣的道理,我想你也不希望在與人交談時面對兩個問題毫無招架之力,好像沒穿衣服一樣又冷又窘吧?這兩個問題都非常常見,兩個都可以說是宴會時的常客;它們一個是「你是哪裡人?」,一個是「你是做什麼的?」
一般被問到這兩個問題,大多數人就像把凍成像冰塊一樣的牛排摔在脆弱的瓷盤上,要嘛把一個沒頭沒腦的地名或方位像磚頭一樣丟給對方,要不就是留下一個莫名所以的職稱,讓與談的對象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不論是哪一種狀況,結果都是一樣:對方閉嘴,不想理你了。
你人在會議場地,每個新認識的朋友一定都會問你:「你是哪裡人啊?」,這是一定要的。而當你給他們一個短短的、乾乾的地名:「喔,我老家愛荷華馬斯卡汀(Muscatine)」、「緬因米利諾基特(Millinocket)」、「內華達溫尼馬卡(Winnemucca)」,或是其他讓他們陌生的不得了的獨特地名,你覺得他們除了一臉茫然,還能夠有什麼樣的反應呢?
就算你的老家相對比較知名,是在地圖上比較好找的都市像科羅拉多州的丹佛、密西根州的底特律,或是加州的聖地牙哥,對方也不見得能夠招架得住,除非他是《國家地理雜誌》的粉絲,或者是大學歷史系的教授。聽到你斬釘截鐵的答案,對方只會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煎熬地思索著要怎麼接話,內心狂吼著:「我該說什麼?」。
再者即便你來自像紐約、芝加哥、華盛頓特區,或是洛杉磯這樣的世界級大都會,聽到的人也不見得能夠熱情地回應。我跟別人說我來自大蘋果紐約,苦無線索的他們該說什麼呢?難不成要說:「紐約,我熟啊,搶劫很多嘛!」
聽我一句,算是幫你自己一個忙,幫所有的人一個忙。從現在開始,聽到人家問你從哪裡來,老家在哪兒,不要再那麼吝嗇,多講一點,空口說白話不用成本,好嗎?請你多發揮一點,好讓問的人有多一點的燃料可以讓這段談話走遠一些。對方恨不得你多說一些,讓他們把油箱加滿,好讓他們的社交引擎可以不要熄火。如果你的話是乾糧,對方就是三天沒吃飯的遊民,多施捨他們一些吧!不用多,你只消多說一兩句介紹你的老家;或許是那裡的特產,或許是當地的名人,也可能是某筆趣聞或軼事,總之對方快溺水了,快丟個救生圈過去吧!
數個月前,有個職業工會邀請我去演講,他們希望我談的是人脈的建立,順便跟會員們分享一下口語溝通的技巧。在演講前,工作人員幫我引見了工會會長戴芙琳女士。
「您好。」她先開了口。
「您好。」我行禮如儀。
接著會長笑了笑,一副等不及我施展幾招談話技巧的樣子。我問了她老家在哪兒,她丟了個「俄亥俄州哥倫布」給我,然後立刻露出大大的笑容,等著看我怎麼接招。這麼冷的起頭,我只得讓大腦加班,看能不能盡快想出個熱一點的回應來讓兩人之間講得下去。
我所有的腦細胞全部動員起來,成就了下面的思考過程:「好吧,哥倫布鎮,我沒去過哥倫布鎮,嗯,有點棘手,我對哥倫布鎮所知有什麼呢?我認識一個算是個滿成功的講者叫傑夫,他現在好像就住在那裡。但哥倫布還沒有小到她跟傑夫會認識吧……而且『認親』好像是小朋友才會玩的遊戲。」我外表看起來也很自在,但內心卻持續激盪著。「我想這地名應該是源自航海家哥倫布……但我也不確定,我看我還是別提這件事好了,免得多說多錯。」這之後我又很快地想到了四五個可能性,但最後還是打消了念頭,因為細想這些話題不是太沒深度、太幼稚,再不就是太天馬行空。
想到這裡,我警覺到時間仍持續一秒一秒地過去,戴芙琳女士仍站在我面前,笑容愈來愈僵。她顯然是在等我這位「專家」來給她家教一下,反正不到一個小時之後我也是要給他們的會員上課,而且教的就是說話,就是談笑風生。我想會長期待是我能用嘴把鐵棍折彎,讓死人復生吧!
「喔,哥倫布鎮嘛,我知道。」我勉強擠出幾個字,但女會長臉上的表情已經扭曲得不成人形,就彷彿她是病人躺在手術檯上,看著外科醫生拿著手術刀低頭問她:「妳的盲腸在哪兒?」
最後我還是沒有從哥倫布鎮發想出什麼好梗,但我的犧牲是值得的,因為我從這次的刀口舔血中得到了一個教訓,而這教訓又昇華成了一項技巧,一項叫做「來自哪裡,多說幾句」的技巧。我想後人會因此感念我的。
小技巧:來自哪裡,多說幾句
「你是哪裡人?」,這是社交場合中一定會出現的考古題。而被問到這樣的問題,千萬不要去考驗對方的想像力,那樣對他,對你,都不公平。而我所謂不要去考驗,不要去高估對方的想像力,意思是你不要讓對方覺得你的答案很乾,你應該盡量多說幾句。
關於自己的家鄉,你應該平常就累積一些有趣的常識或八卦,好適時用來做球給對方。你打給他們的球好打,他們回擊球的「質量」也會比較高,而回擊球打得好,他們自然會覺得跟你聊天很開心,把部分功勞記在你身上。
因魚施餌,因人制宜
會釣魚的人,就知道釣不同的魚,要用不同的餌;今天你要捕的是小蝦,有蝦餌,你要抓的是黑鮪魚,就得下重本買活魚當餌。同樣的道理,你今天面對不同的對象談話,拋出的話題也必然要有所選擇。有的人是軟弱的小蝦,有的人是精明的白鯊,你的鉤跟餌自然要能與其匹配。以我而言,我老家是華盛頓特區。如果有人在畫廊問我來自哪座城市,我可能會回答:「華盛頓特區,你知道華盛頓特區的都市設計是出自誰之手嗎?跟設計花都巴黎的是同一人喔。」你起了這樣的頭,兩人間潛在的話題就多了;你們可以接著聊都市計畫如何是一種藝術,可以聊巴黎的種種,可以聊其他城市設計的好與不好,可以聊去歐洲旅行的見聞,族繁不及備載。
在同為單身的場合中,我會回答說:「我來自華盛頓特區,而我之所以離開那裡,是因為那裡的男女比例是一比七。」有了這樣的開頭,你們便可以接著聊單身的甘與苦,可以聊好男人都死哪去了,甚至可以交換心得,互相學習如何吸引男人。
對於政治性的場合,瞬息萬變的華盛頓政壇可說是我的寶庫,我可以信手拈來某件時事,不同立場自然會吵起來,你絕對不用怕會冷場,你比較需要擔心的是沒辦法收尾。
你用來引發話題的釣餌要去哪兒找呢?你可以先打個電話給所屬鄉鎮或城市的商業局處或歷史學會,看看他們那邊有什麼資料。另外高科技的一大好處是,你可以上網搜尋自己的家鄉;若是不想插電,你可以翻開現在已經有點老掉牙但還是十分好用的百科全書。不論是哪一種,你都可以從中得到很多靈感,你將來聊天會用得到的靈感。書到用時方恨少,你平常就應該保持對歷史、地理、經濟、統計等等知識的好奇心,再加上幾個笑話跟一些幽默感,我相信你尚未謀面的朋友一定會被你逗得很開心。
與戴芙琳會長的小插曲,給了我動力去做進一步的研究。那天演講完回到家,我就立刻打了電話到哥倫布鎮的商務處與歷史學會。假設你也是俄亥俄州哥倫布鎮的鄉親,而你的新朋友問你說:「你老家在哪裡?」,你可以怎麼回答呢?假設你的朋友從商,那麼或許你可以試著回答:「我老家在俄亥俄州哥倫布鎮。你知道很多大企業都選擇在哥倫布鎮進行產品測試,因為哥倫布的人口具有可以代表全美常態的消費者組成。事實上,哥倫布鎮有個外號是『最美國的美國鄉鎮』。有人說東西能在哥倫布鎮賣得好,在整個美國就能賣得好;在哥倫布賣不好,整個美國也不可能賣多好。」
如果對方是姓德國姓的小姐,你可以跟她分享哥倫布鎮的德裔背景,你可以跟她說鎮上有日耳曼風味的磚頭街道,還有讓人彷彿回到一八五○年代的可愛小屋。這些東西一定可以讓她的鄉愁與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跟你聊天的人姓義大利姓嗎?你可以跟他說哥倫布有個姊妹市,就是義大利的捷諾瓦鎮(Genoa)。
對方很迷美國歷史嗎?你可以告訴他哥倫布地名的由來還真的是我們所熟知的那位航海家哥倫布,而且鎮上的奚奧托(Scioto River)河面上還停泊著一台復刻版的聖塔瑪利亞號(Santa Maria)。對方還是學生嗎?你可以跟他說哥倫布小歸小,鎮上的大學卻多達五所……